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環境規劃設計實習八E
Workshop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Design (Ⅷ) E 
開課學期
110-1 
授課對象
工學院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授課教師
黃麗玲 
課號
BP7218 
課程識別碼
544 M063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7,8,9,10(14:20~18:20) 
上課地點
 
備註
高階實習:智慧城市與數位民主。上課教室:土研407。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8人
外系人數限制:1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101BP7218_Digital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請欲修課學生填寫以下表單】
https://forms.gle/KMDwXTFDr1Xtt7tx6

【課程概述】

都市再生與氣候變遷兩大主題可說是台北市未來都市轉型的重要挑戰。前者牽涉到基礎設施與人居環境的重新整備,後者則促使我們積極面對循環城市與能源轉型的課題。然而這些變遷的驅力並不在真空中發生,一方面它需要政府的創新政策,另一方面則需要來自於社區與公民團體的協同治理。本課程今年擬與臺大土木系謝尚賢教授開授的「土木工程新興技術的導入實務與演練」合作,從政府的開放資料,結合台北市資訊局、數位社群、公民團體一同探索智慧城市與數位民主的前沿。課程將以社子島與關渡地區為基地,透過新興技術的導入應用,進行數位民主方案之嘗試。學生將學習應用BIM、GIS、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慧等技術,結合開放資料(open data)的運用,促進公共領域的討論。

近年都市規劃領域因數位技術的進步而逐漸改變,包括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大數據(Big Data)及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等創新科技興起,結合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以及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等資訊模型的建立,能夠回應更為複雜的都市議題。此外,隨著資訊的數位化與開放化,公民參與都市規劃領域的討論成為可能,以往被專業者壟斷的都市治理也受到挑戰。都市治理透過資訊模型的建立與模擬,能夠整合各個領域的複雜議題,形成跨領域溝通的平台,協助都市規劃者有效地回應永續發展與韌性城市之目標。

本課程旨在經由專案演練之方式,輔以課堂講授與討論,讓修課同學們能瞭解,要成功地將新興技術導入都市規劃與治理,以利社會之永續發展,所面臨之相關議題與可行解決方案,並學習到整合專業知識、參與式規劃與數位治理、新興工程技術與管理技術之具體經驗。

【本學期設定議題說明】

本課程是由科技部整合型研究計畫「因應環境變遷之永續城市數位治理決策支援平台之研究」所發展之課程內容。本課程教師謝尚賢為總計畫主持人,同時也是方向主題:「結合 BIM 與 GIS 資訊以模擬建築群體之循環度與其碳排放量」(子計畫一)的主持人,黃麗玲老師則為「運用數位治理與民眾參與修正台北市SDGs的發展架構」(子計畫四)的主持人。課程合作之教師還包括本校土木系之其他子計畫主持人,背景涵蓋工程資訊與知識管理、永續交通、建築物理環境、生態水利等。本課程將與臺大城鄉所的「高階實習: 智慧城市與數位民主」課程和班上課,也將邀請上述教師協助授課,學生將以跨領域背景形成小組進行工作。

課程將先說明基地在土地利用、氣候變遷、災害潛勢、生物多樣性、人文社會等面向的特性。進而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進行檢視,探討它在都市與區域發展上的重要性。課程將進行現場導覽(若受疫情影響將改線上)。接著由課程助理對相關新興數位技術進行講解與帶領操作。課程也將邀請數位社群夥伴以及相關領域專家分享案例,探討操作之概念與技術。本課程與台北市政府資訊局智慧城市辦公室合作,預計也將邀請市政府大數據中心。課程合作之數位社群主要為IVC - In Visible Cities 在看得見的城市 (https://www.facebook.com/ivcinvisiblecities/) 。課程成果則是從政府之開放資料或是課程收集資料形成可視化之方案,並對政策提出建議,也將進行公開展覽。

【每週進度及教學內容概述】

以下初步規劃仍有可能變動,請以9/27第一堂課中宣布的為準,且將隨課程進行而動態檢討調整。上課時間14:20-18:00。

週次 日期 活動

1 9/27 課程說明
(1) 課程說明:介紹課程、夥伴
(2) 案例分享:智慧城市
(3) 破冰活動:學生自介、破冰活動
(4) 課程期望:學生分享、教師回饋

2 10/04 開放資料與公民科技
(1) 案例分享:開放資料與公民科技
(2) 案例分享:展示開放資料庫與平台
(3) 課堂討論:學生操作、全班討論
(4) 案例分享:waag
(5) 課堂討論:學生操作、全班討論

3 10/11 雙十節假期

4 10/18 SDGs與數位應用
(1) 作業簡報:學生分組簡報蒐集案例
(2) 案例分享:介紹SDGs與數位應用
(3) 案例分享:國外講者 waag 分享

5 10/25 土木領域相關技術應用
(1) 案例分享:謝尚賢、詹瀅潔、林偲妘、施上粟、
許聿廷老師等介紹土木領域相關技術應用
(2) 課堂練習:基地圖資、主題示範
(3) 案例分享:國外講者 SUTD 分享

6 11/01 基地議題介紹
(1) 作業簡報:學生分組簡報基地分析
(2) 案例分享:介紹關渡社子島
(3) 課堂練習:Google 飛覽

11/07 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
基地參訪

7 11/08 IVC社群分享:資料視覺化與議題應用
(1) 案例分享:IVC介紹資料視覺化與議題應用
(2) 課堂練習:IVC教學資料視覺化與議題應用
(3) 案例分享:台大校園smart sensing

8 11/15 校慶停課

9 11/22 議題選定
(1) 作業簡報:學生分組簡報選定議題
(2) 案例分享:全國社大促進會分享關渡議題
(3) 案例分享:彭立沛老師分享關渡議題

10 11/29 g0v社群分享:資料整合與議題應用
(1) 案例分享:公有地大行動分享
(2) 課堂討論:開放資料集討論

11 12/06 智慧城市實務
(1) 進度簡報:學生分組簡報專案進度
(2) 案例分享:資訊局智慧城市辦公室分享

12 12/13 不上課,各組工作時間

13 12/20 進度簡報:學生分組簡報專案進度

14 12/27 不上課,各組工作時間

15 01/03 期末成果報告(評圖)

16 01/10 課程回顧:學生分享、教師回饋

17 01/17 自主延伸學習

18 01/24 自主延伸學習 

課程目標
訓練學生了解與掌握數位工具進行都市分析的能力;運用開放資料呈現都市空間特性;與政府機構、社區、公民團體的數位協作能力。 
課程要求
出席與積極討論(40%)、作業(30%)、小組工作(30%)
- 本課程強調團隊合作,因此成績的評量不只看工作成果,還包括團隊與個人在過程中的參與及學習;
- 本課程的期末成果發表(評圖)不得請假;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待補 
參考書目
Nesta (2015) Rethinking Smart Cities from The Ground Up. London.
https://media.nesta.org.uk/documents/rethinking_smart_cities_from_the_ground_up_2015.pdf
Wolfram, Marc.(2016)Deconstructing Smart Cities: An Intertextual Reading of Concepts and Practices for Integrated Urban and ICT Development. Cities 51, 121-130, 2016.
Zandbergen, Dorien., Justus Uitermark (2020) In search of the Smart Citizen: Republican and cybernetic citizenship in the smart city. Urban Studies. 2020, Vol. 57(8) 1733–1748.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pdf/10.1177/00420980198474
臺北市政府(2016)擬定臺北市士林社子島地區細部計畫案。105 年 6 月。
何明錦、李泳龍(2009)整合 Web 2.0 與 GIS 推廣公眾參與都市防災空間系統規劃。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報告。中華民國 98 年 12 月。
林俊強、張長義、蔡博文等(2005) 運用公眾參與地理資訊系統於原住民族傳統領域之研究泰雅族司馬庫斯個案。地理學報 65 第四十一期:65-82 (2005)。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